“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程开课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次数:12

迷彩作别,书卷在握。在军训场上经历了意志与体魄的双重淬炼后,苏州大学2025级新生已正式踏上大学的学习征程。今年,学校首次开设“人工智能基础”通识必修课程,为每一位学子开启通往智慧时代的大门。该课程旨在为学生夯实数据思维、算法意识与智能系统认知的基础,重点培养技术批判性思维和应用场景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智能为人”的价值理念。

为精准响应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需求和应用场景差异,学校对“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实行分类教学,分别为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理工医类专业量身定制了专属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其产教融合平台优势,开设了一门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X”通识课程,将产业一线的真实案例与前沿技术引入课堂,为整个“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程群注入了产业活力。

在教学模式上,课程群采用“基础知识大班讲授+专业应用小班研讨”的模式,兼顾知识的广度与应用的深度;在教学内容上,围绕“核心理论、工具实践、应用案例、创新启发”四大模块展开,构建起阶梯式的内容体系;在教学资源上,通过师生协同共创机制建设教学案例库,并创新性采用“征集需求-案例筛选-教学适配-资源打包-课堂验证”的闭环流程进行动态更新,保持教学资源的前沿性与时效性。

课程群教学团队汇聚了全校人工智能领域的骨干教师,同时邀请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优秀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构建起跨学科教学阵容。在前期筹备阶段,学校组织了近十场集体备课会,就课程建设思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开发、教学组织模式等展开多轮研讨,为课程高质量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学期,“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在人文艺术类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全面铺开,2346名学生率先体验。课堂内外,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的讨论已然开启。

“这不仅是学习工具的使用,更是塑造思维。”建筑学院汪睿副教授认为,“在设计行业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的今天,学生亟需具备与AI协作对话的能力,而非被动使用。比起软件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机协同观念,其意义更为深远。这门通识课,正是为培养未来创新型设计人才打下的第一根桩。”

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生们的印证。历史学(师范)专业大一学生冯慧雯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一学生周佳昊不约而同的表示,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学习的“加速器”。无论是史料分析还是实验数据处理,人工智能都极大地提升了效率,让研究和学习“事半功倍”。

“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程建设是苏州大学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之ETC行动”的关键一步。下一阶段,学校将重点推进其智慧课程建设与数字教材出版,构建全新的智慧教学模式,精准对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一生一路径”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苏大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