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院士、名师、教授进本科新生课堂,是近年来苏州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2014年的金秋,我校首批新生研讨课的开课教师走进了新生课堂。这是一支全部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的强大的师资队伍,其中就不乏有学生们心中的“大师”:院士、华人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东吴学者、教学名师等。李永舫院士便是其中的一位。
李永舫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院士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和器件”,与宋波教授合作,为2014级新生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有机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教学内容共分为九个专题,通过对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学科前沿的介绍,加上“小组研讨”、“实验室参观”等教学活动的组织,大大激发了这些刚入校的新生对于科研的兴趣。尤其是在参观实验室的过程中,同学们被先进的实验器材和产品所震撼,对美妙的科学世界充满了向往之情。
本学期伊始,2014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同学们迎来了他们的专业导论课——《化学工程导论》。专业导论课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引导新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历史沿革、发展前沿和社会价值等,对于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认同感,增强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以及从事专业研究的信心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同学们感到意外且兴奋的是,在一年级的课堂上他们居然有了一名院士老师——陈晓东院士。陈晓东院士是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华人科学家引进人才。陈院士2013年来到苏大之后,带领他的团队主动承担起一年级专业导论课的讲授,并且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创新。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内容以化学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线,重点是介绍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等。在课堂讲授的同时,课程还将产品设计作为学习任务之一,学生以每组4-5人的规模进行分组,团队合作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以外,每次课后陈院士都会给同学们布置1-2个小的话题,这些话题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在课外开展相关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鼓励他们在下次上课时主动上台演讲。通过老师的点评和指导,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演讲能力。陈院士的课堂互动频繁,语言幽默生动,深受同学们喜欢。
院士、名师、教授走进新生课堂,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学生。学生们从“大师”的课堂中能够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在名师的带领下步入研究之门,这无疑对于学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大师”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乃至对人生的态度都会对学生的生涯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一位上过新生研讨课的同学所说:“老师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着实让我们佩服……这一切仿佛在我混沌的内心中打开了一扇窗,透过窗,我看到了另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科学研究,创造,离我们并不遥远。”